一、由来
“垮掉的一代”英文为“Beat Generation”,最早出现在1948年杰克·克鲁艾克与小说家约翰·克莱隆·赫尔墨斯的一次对话中,后者在为《 *** 》写的一篇文章里采用了《这是垮掉的一代》的标题,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指的是之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二、简史
严格意义上的“垮掉派”作家杰克·克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威廉·博罗斯于40年代在纽约相遇,格雷戈里·柯尔索(1930年-2001年)在50年代加入了这个阵营。50年代中期,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盖瑞·施奈德、劳伦斯·费尔林希提、迈克尔·麦克鲁尔、菲利普·沃伦和卢·韦尔奇等也加入“垮掉派”阵营。
除上述重要作家外,“垮掉的一代”中还有一些看上不那么显赫的参与者,这些人的参与在不同程度上为“垮掉派”作家提供了丰富的主题。例如赫伯特·汉克,是博罗斯于1946年结识的一个瘾君子小偷;哈尔·切斯是丹佛市的人类学者,他在1947年将尼尔·卡萨蒂(1926年-1968年)介绍至这个团体中。
“垮掉的一代”中一些女性作家经常被人们忽略,而这些女性对此流派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要的女性“垮掉派”作家包括伊迪·帕克和琼·沃尔莫。她们的公寓位于曼哈顿上西区,是“垮掉派”作家们聚会的沙龙,被泰德·摩根称为“前六十年代公社”,琼·沃尔莫本人也是“垮掉派”作家文学讨论的重要参与者。
威廉·博罗斯于1914年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是“垮掉的一代”中最为年长的作家。在圣路易斯时,博罗斯与大卫·卡默尔相遇,由于两人都具有同性恋倾向,因此关系十分密切。
大卫·卡默尔深深迷恋一个名为卢申·卡尔的年轻学生。当卡尔离开故乡去外地求学时,卡默尔开始跟随他在美国国内辗转游历。后来,两人在芝加哥再次与博罗斯相遇。1943年,卡尔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卡默尔和博罗斯都跟随他来到纽约。在那里,卡尔结识了杰克·克鲁亚克和艾伦·金斯堡,并把这两人介绍给威廉·博罗斯认识。
1944年,卡尔在一场口角中用匕首杀死了卡默尔。事情发生在哈得孙河旁的一个公园内。卡尔杀死卡默尔之后,将他的尸体丢进河水中。卡尔不慎杀死卡默尔很可能是一种自卫行为,尽管当时并没有第三者在场。事后,克鲁亚克帮助卡尔处理了作案的工具。然而第二天,卡尔就到警局自首,而克鲁亚克则被指控协从犯罪而被捕。后来,克鲁亚克在他的作品《杜罗兹的空虚》中写到了这一事件。在他的之一部小说《小镇与城市》中也曾对此事有所影射。
博罗斯一直非常渴望能够体验犯罪行为的感受。他曾有意识的和罪案频发的纽约地铁保持联系,参与过贩卖盗来物品、致幻毒品,并有超过十年的吸食 *** 的历史。博罗斯就是在这一时期认识赫伯特·汉克的。汉克是一个三流的小偷和吸毒者,经常在时报广场周边活动。
汉克在“垮掉派”作家眼中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物。金斯堡曾说过,“垮掉派”作家追求所谓的“更高真实”。而在他们眼中,来自社会底层的汉克的生活中包孕着他们这些来自社会中上阶层的人们所无法体会到的真实。
然而,这个松散的组织从成立开始就麻烦不断。1949年,金斯堡就开始官司缠身(他的家中堆满了偷来的东西,他本人也曾驾驶过一辆载满偷窃脏物的汽车,等等)。为了摆脱麻烦,他声称自己精神错乱,并被暂时送进一间精神病院。在那里,他邂逅卡尔·所罗门,一个比精神病人行为还要古怪的人。在他的影响下,金斯堡开始热衷于做一些自觉的“疯狂之事”。比如,他会从餐厅偷来一个花生酱三明治,然后把自己的“胜利成果”给保安看。结果是可以预想的——金斯堡被医院当作一个严重的精神病人对待。他们对他实施胰岛素休克疗法。如果金斯堡在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时候并不是个真正的精神病人,那么在这种残忍的治疗 *** 中他的精神比以前失常得多了。这段经历在他的名诗《嚎叫》中得以体现。所罗门获释之后,曾经担任金斯堡的联系人,帮忙出版他的之一本小说《瘾君子》。然而不久,他就因再次犯病而被送回精神病院。
1947年,尼尔·卡萨蒂的加入也给这个集体带来了不少麻烦。很多“垮掉派”成员都对他十分迷恋。金斯堡曾经和他有过恋情,克鲁亚克曾在40年代末期和他一起进行公路旅行,这些都成为他的名作《在路上》的重要素材。卡萨蒂本人并不是作家,然而很多“垮掉派”作家却在和他通信的过程中吸取了他的自由散漫的语言风格,克鲁亚克曾声称这对他创作《在路上》所采用的“无意识写作”的技巧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在路上》里,卡萨蒂变成了“迪安·莫里艾蒂”,并被克鲁亚克写成了一个具有文化表征性质的典型人物:一个性格狂野的瘾君子,经常身无分文,藐视传统道德,但疯狂的热爱生活。
由于克鲁亚克的《在路上》延迟了很多年才得以出版,这经常会引起人们的困惑。《在路上》是克鲁亚克在1952年完成的,大致和约翰·克列农·霍尔姆斯出版《走》和《这就是垮掉的一代》同一时期。然而这部作品叙述的背景却早于这一时期,主要是发生在40年代后期的事。由于这部小说直到1957年才得以出版,因此许多人都误以为小说讲述的是50年代末期的事。
《在路上》的写作过程和这部小说本身一样具有传奇色彩。写作《在路上》时,克鲁亚克速度非常快。他没有使用普通的打印纸,而是使用成卷的电报用纸,是因为他不想因为常常换纸而被迫中断自己的思路。克鲁亚克的座右铭是:“最原初的想法就是更好的想法”,他坚持绝不修改已经写完的文稿。然而后世有些评论家却认为克鲁亚克本人并没有严格的遵守这个戒条。
1950年,格雷戈里·柯尔索结识了金斯堡。彼时金斯堡正沉迷于柯尔索在因偷窃罪而入狱期间所写的诗歌。自此,柯尔索成为“垮掉的一代”四位核心人物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提及这一流派,艾伦·金斯堡、杰克·克鲁亚克、威廉·博罗斯和格雷戈里·柯尔索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然而后来评论界对柯尔索的兴趣逐渐淡弱。柯尔索的之一部著作是《受惊的处女及其他诗作》于1955年出版。
50年代,“垮掉派”作家们和旧金山地区的作家们有过很多交流,金斯堡、柯尔索、卡萨蒂和克鲁亚克都曾在旧金山暂居。拥有名为“城市之光”的出版社和书店的劳伦斯·费尔林希提以及年纪较长的诗人雷克斯罗斯是这批作家的核心人物。雷克斯罗斯的公寓后来成为“周末夜晚文学沙龙”,他本人还主持过1955年著名的“六画廊读书会”,在这场读书会上金斯堡的诗作《嚎叫》之一次亮相。
“六画廊读书会”的另一重要性体现在它影响了克鲁亚克小说《达摩浪人》的创作。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就是受读书会上另外一位诗人盖瑞·施奈德的影响而激发的。大部分“垮掉派”作家都出生于大都市,而施奈德则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此外,他还曾经接受过文化人类学的教育,并通晓一些东方语言,因此他成为“垮掉派”作家眼中极富魅力的“异端”。劳伦斯·费尔林希提曾经称呼他为“垮掉派中的梭罗”。《达摩浪人》的主题之一就是佛教,以及克鲁亚克和施奈德对其截然不同的态度。毫无疑问,《达摩浪人》极大的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佛教的兴趣。
三、“垮掉的一代”中的女性
在“垮掉的一代”诞生早期,女性参与者的作用℡☎联系:乎其℡☎联系:。有些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性别歧视。琼·沃尔莫是早期“垮掉派”重要的女性参与者,在同代人眼中她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且风趣幽默的女人。然而她本人并不是作家,从未出版过任何作品,也没有人以她为。她在这一流派中最重要的身份是威廉·博罗斯的妻子。她死于一场意外的枪械走火事件。
格雷戈里·柯尔索声称“垮掉派”中有很多女性参与者。他尤其提到了自己在1955年年中认识的一个女人霍普·萨瓦奇(也被称为“苏拉”)。就是这个女人给克鲁亚克和金斯堡讲过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的故事,而且她也是“垮掉派”作家在东方宗教领域的启蒙老师。有些评论家认为这一说法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史实,尽管在1954年克鲁亚克写给金斯堡的信中的确提到了很多关于佛教的著作。
柯尔索认为在那个时代女性想要过和其他“垮掉派”作家一样过吉普赛人似的流浪生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个群体在普通人眼中是疯子的代名词,被粗野的排斥在主流文化视野之外。
尽管如此,“垮掉派”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出色的女性作家,例如乔伊斯·约翰逊、卡罗琳·卡萨蒂、海蒂·琼斯、乔安娜·凯格尔以及戴安·迪·普利玛等。此外,也有很多70年代的非“垮掉派”女性作家深受这一流派的影响,例如简宁·波米·维加和帕蒂·史密斯等等。
四、“披头族”形象
在英语中,“披头族”(beatnik)一词用于描述“垮掉的一代”的参与者,这一称呼是赫博·卡恩在1958年4月2日于《旧金山编年史》中首次发明并使用的,最开始是个贬义词,是从当时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sputnik”演化而来,用于讽刺“垮掉派”文人,表明他们既不合时宜,且和共产主义之间有某种亲缘关系。后来,这个词汇成为这样一类人的代名词:一群留着山羊胡子、头戴贝雷帽、玩手指鼓的且被一群穿着黑色连衣裙的 *** 包围着的男人。
在这一时期,“披头族”的形象在电视上也有所体现。在1959年至1963年期间播出的电视节目《多比·吉利斯》中,由鲍勃·丹佛扮演的人物梅纳德•克莱布斯就是典型的“披头族”形象。50年代中期一些著名电影演员的银幕形象也具有“披头族”的特征,比如马龙·白兰度和詹姆斯·迪恩等。这些人形象特点是青春四溢、行为举止不合常规,具有反抗气质。1959年,好莱坞电影《垮掉的一代》可以看作是对种亚文化现象的感性诠释。
“披头族”的形象在当今的一些电视节目中也有体现。比如在大热卡通《辛普森一家》中,奈德·弗兰德斯父母就是典型的披头族形象。在卡通片《道格》中主要人物道格的姐姐朱迪的言谈举止就具有披头族的特征。
五、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尽管“垮掉的一派”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文学流派,但这一流派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却是强大而深远,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几个作家或作品上。
从很多角度上看,“垮掉的一代”都可被视为美国文化史上的之一支“亚文化”。“垮掉派”文人是二战之后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和观点影响了后世的人们对文化的理解。
“垮掉派”文人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放纵的 *** 和吸毒等)。他们也是美国知识阶层中权威和主流文化最激烈的挑战者。许多“垮掉派”文人对东方文明充满兴趣,他们在西方传播了关于禅宗和佛教的种种知识。
以下是艾伦·金斯堡于1982年冬天出版的《什么是垮掉的一代》中的一些引言:
对于“垮掉派”在艺术上的主要作为可以作出如下描述:
支持精神自由和性解放(或性自由)。例如同性恋权益的自由、男女平等、黑人权益、反对年龄歧视的“格雷·潘瑟运动”等。
支持文学作品不受检查制度危损的自由。
支持 *** 和其他毒品合法化。
支持摇滚乐吸收蓝调因素并施行节奏革命。事实上,美国50-60年代的一些摇滚巨星如甲壳虫乐队和鲍勃·迪伦等都曾深受“垮掉派”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主张普及生态保护意识。最早提出这一理念的是盖瑞·施奈德和迈克尔·麦克鲁尔,他们提出了“洁净行星”的概念。
反对军事-工业文明。博罗斯、汉克、金斯堡和克鲁亚克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对这一文明类型的厌恶。
克鲁亚克提出“第二信仰”的概念。
反对全国性的 *** 权威,维护地方文化。
尊重本土文化和原住居民。克鲁亚克在《在路上》中曾提出口号“这个地球是印第安人的”。
“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来解释:“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
六、“垮掉的一代”在中国
凯鲁亚克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但并不是那个时代文学的更高成就——他作品的文学成就远不及他文本的文化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
凯鲁亚克继承了1920年的“迷惘的一代”的怀疑与反叛精神,并得到了前辈作家马尔科姆·考利的支持,但不同的是,30年后的凯鲁亚克不是远赴欧洲,进行一次文学的奥德修斯之旅,以寻找精神的家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在禅宗大师、中国唐代诗人寒山的诗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达摩流浪者》的卷首语上就清晰地标明:“谨以此书献给寒山子。”由此,寒山的许多诗歌也在《达摩流浪者》中出现。
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垮掉的一代”,应该是诗歌界,尤其是80年代的中国地下诗歌运动——无论莽汉主义,还是口语派,多少都受过金斯伯格《嚎叫》的影响。1990年华东师大的研究生陶跃庆、何晓丽译出《在路上》,1996年,李斯的《垮掉的一代》问世,1998年文楚安译的《在路上》和其后陆续出版的《金斯伯格诗选》、《垮掉的一代及其他》等相继在中国文艺青年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当年,凯鲁亚克从东方的禅宗中学习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而今,中国的青年更感兴趣的则是其反抗的姿态和不顾一切的无所谓的决绝。
阿米里·巴拉卡曾说过:“所谓‘垮掉的一代’是指一群来自不同国籍的人,这些人得出结论,以为社会这个东西很扯淡。”而这一点,就是户籍制度开放、允许人员自由流动后的中国90年代的文艺青年的之一感受。由此,中国70年代出生的作家与艺术家在学习西方艺术与文学的营养时,和早年的“先锋派”完全照搬某个作家、某种风格不同,他们更多地吸收了多个作家不同的营养,并创立出自己的写作风格——虽然杂乱,不够纯粹,但却足够惊世骇俗。
韩东、朱文,一度被视为“游走的一代”,断裂后的突围、用解放了的欲望来充当反文化的利器是他们在文坛上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美女作家们则标榜“身体写作”,无论是卫慧的《上海宝贝》,还是周洁茹等新生代作家,都是以自己身体对世界改变后的感觉为写作经验,而同样地,这些作家在中国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与凯鲁亚克在60年代的美国一样。
同时,自叙传的写作方式,也在凯鲁亚克的带动下成为新生代中国作者所普遍采用的创作方式。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以个人经验为题材的叙事方式,有自传的回顾与总结,随笔的轻盈与从容,日记的私密与幽暗,同时融合了小说(novel)、自白(confession)、剖析(anatomy)和传奇(romance)的特点——它可以将虚构的故事、随意的絮语、内心的独白自由组合,使得真实与虚构相互交织,“善”与“恶”相互转化,并将自己的叙述、言说、幻觉交织在一起,使一个原生态的自我彻底地展现出来。这种写作方式,应该说是20世纪文学在脱离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之后,“向内转”之后的新的创作潮流。
进入 *** 时代以后,凯鲁亚克对中国年青一代的作者更大的影响,似乎已不再是他对生活的思考、对意义的追寻,以及对西方人眼中的禅和寒山的诗感到好奇;也不是“自发式写作”“狂野散文”的张力与神秘;吸引大批80后的应该是其传说中的写作姿态——似乎写作可以凭灵感一蹴而就,无需准备、无需技巧。而这一点,使众多的文学青年找到了进入文学殿堂的方便之门,在 *** 普及,写博客风行和人人都有5分钟机会成名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在 *** 写手看来,凯鲁亚克能够在一张打字纸上连续三个星期写完一部几十万字的、名列世界文学名著的长篇,可见,以往的“创作谈”不过是故弄玄虚,现在的批评家也只是在无病 *** 。
事实上,在最新版的《在路上》中,企鹅版的导言说明了《在路上》的出版过程,其间,必要的删节与修改当然是必不可少。维京出版社的编辑曾几费周折对文稿进行编辑才获得通过,然而,出版方却只是对外宣称作品是作者三星期的打字稿,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高明的营销办法。至于这种口号对后世中国 *** 文学青年的影响,自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中。2003年,颜峻、尹丽川根据台湾商务印书馆梁永安的译本 *** 了《达摩流浪者》的简体中文版样书,附有翻译家文楚安先生的序言、颜峻的编后记以及之一批读者的读后感。那是在对凯鲁亚克比较了解后还依然喜欢凯鲁亚克的一批愤青。书籍的装帧设计粗陋,但字里行间的 *** 却依然令人感动——作为向前辈作家致敬和同辈好友的馈赠的礼物,此书一出现在地摊上,便总有人收购——毕竟,这世界上总有人年轻,总有人会热泪盈眶。
七、向“嬉皮士”时代转变
在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活跃于40-50年代的“披头族”们开始被更加活跃的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群体所替代,这一族群的名称也被改为“嬉皮士”。
当然这种转变是次第完成的。在60年代,很多“垮掉派”文人仍然非常活跃,比如艾伦·金斯堡,他在反越战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和他旗鼓相当的另一“垮掉派”作家杰克·克鲁亚克却逐渐淡出这一运动。他在60年代和金斯堡决裂,并将60年代的抵抗贬斥为“恶毒的新托词”。
“垮掉派的一代”对60年代的抵抗思潮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例如,摇滚明星鲍勃·迪伦和艾伦·金斯堡关系就非常密切。
依照艾德·桑德斯的说法,从“披头族”到“嬉皮士”的最终转变的标志是1967年旧金山金门公园的抵抗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艾伦·金斯堡、盖瑞·施奈德和迈克尔·麦克鲁尔高唱圣歌,带领 *** 的人群。
桑德斯在他的短篇小说集《披头族的荣耀》中曾如此追忆:
我们怀念“披头族”。尽管我们从来不用这个词来描绘自己,但我们是如此热爱它。从今以后,再也没有“披头族混编队”在南方三K党的地盘上进行 *** 民权运动 *** 了。现在我们都变成了“ *** 嬉皮士”。
事实上,“披头族”和“嬉皮士”在风格上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披头族”多半喜欢昏暗的色调和深色的服饰,留山羊胡须;而“嬉皮士”则喜欢具有迷幻风格的艳丽色彩,蓄长发。“披头族”以“冷漠、抑制情感”而著称,而“嬉皮士”则追求“玩绚”,竭力表现个人特色。
两者的区别不仅仅表现在外表上。例如,“披头族”通常对政治漠不关心,而“嬉皮士”则热衷于参加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盖瑞·施奈德在1974年的一次访谈中曾说:
下一个关键点是卡斯特罗攫取古巴政权事件。不关心政治的“垮掉派”的观点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所谓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在进行中时曾在和平主义者中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然而在卡斯特罗胜利之后,这些人的想法又发生改变了。许多人改变了和平主义立场,或者重新审视“和平主义”这一概念。于是这场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革命”便显得不那么可怕了……
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足以促进更加持久或巨大的变革,毕竟这是在50年代,一切仍很荒凉。所以我们的那些充满个人主义和存在主义色彩的选择使得我们担心自己的观念可能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甚至没人愿意倾听我们的言论。然而这是一种道德上的选择,一种充满诗意的、道德上的选择。然而很快,卡斯特罗改变了这一切,马丁·路德·金改变了这一切。
八、历史语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那段时期的主流文化曾不顾一切的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牢靠的文化新秩序,然而在知识界却有一股强大的潜流 *** 这种强硬的文化秩序,他们追求自发的艺术创作,反对扼杀人们心灵的力量,他们怀有渴求无序、狂欢状态的浪漫主义情怀。
“垮掉的一代”就是这一潜流的代表,然而他们却不是这一运动的唯一参与者。在杰克·克鲁亚克写作“无意识散文”之前,就有许多艺术家开始追求摒弃规则的自我表达方式。比如宣扬即兴创作的爵士乐,以及所谓“抽象表现主义”者的创作等。
同时,战后还有许多其他艺术家对现有的文化规则持鄙视态度,他们反对社会秩序压抑天性和自我表达。例如作曲家和作家约翰·凯奇以及画家罗伯特·罗森堡等。威廉·博罗斯在出版《裸体午餐》之后开始采用布利翁·吉辛的“切碎”技巧写作,这一技巧和凯奇的“机会操作”技巧十分相似。
“垮掉派”文人并不是战后实验性文学创作的唯一实践者。许多其他小流派也参与了这一活动,包括:
“愤怒的青年”是战后出现在英国的一个流派,人们经常将其和“垮掉的一派”互相比较;
“黑山诗人”;
“旧金山文艺复兴派”可以看作是从“垮掉的一代”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独立的流派。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对“垮掉的一代”产生了影响。英国18世纪诗人威廉·布莱克对艾伦·金斯堡的影响非常显著,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风格在金斯堡的诗作中也得以体现。杰克·布莱克的小说《必败无疑》对威廉·博罗斯的影响非常显著。法国意识流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作品在“垮掉派”文人中广泛传播,很可能是克鲁亚克卷帙浩荡的自传的灵感来源。
还有一些其他作家和文学流派对“垮掉派”产生了影响,包括亨利·大卫·梭罗、意象主义诗人、所谓的“客观主义”作家亨利·米勒等。这些影响体现在:
盖瑞·施奈德早期蹭阅读埃兹拉·庞德的作品,并因此对日本和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曾经鼓励“垮掉派”文人创作,并为金斯堡的《嚎叫》撰写前言。
庞德对艾伦·金斯堡和旧金山文艺复兴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尔达·杜利德对罗伯特·邓肯诗风的形成至关重要。
雷克斯罗斯曾经和“客观主义”作家共同出版作品。
624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出生。
1563年——明末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孙承宗出生。
1970年——多米尼克·珀塞尔,越狱男二号。
1766年——英国经济学家、牧师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出生。
1874年——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出生。
1878年——台湾历史学家、连战的祖父连雅堂出生。
1898年——美国物理学家柯蒂斯·汉弗莱出生。
1924年——玛格丽特·杜鲁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女儿,传记及推理小说作家(逝于2008年)。
1949年——日本演员,声优,解说员田岛令子出生。
1955年——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出生。
1957年——加拿大音乐家罗琳娜·麦肯尼特Loreena McKennitt出生。
1961年——黄仲裕,台湾男演员。
1963年——美国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出生。
1965年——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迈克尔.贝出生。
1972年——内地演员刘钧出生。
1972年——俄罗斯举重运动员安德烈·切梅尔金(Andrei Chemerkin)出生。
1972年——美国著名朋克摇滚乐队绿日乐队主唱比利·乔·阿姆斯特朗(Billie Joe Armstrong)出生。
1975年——日本演员吉濑美智子出生,韩国女艺人河莉秀出生。
1976年——小林优美,台湾艺人。
1977年——演员安雅出生。
1978年——美国男演员艾什顿·霍尔姆斯出生。
1978年——内地男演员张译出生。
1979年——日本V系吉他手Hizaki出生。
1980年——美国NBA纽约尼克斯队球员艾尔·哈灵顿出生。
1981年——美国女明星帕丽斯·希尔顿出生。
1981年——美国男演员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出生。
1982年——雷特·里贝罗·阿德里亚诺,巴西足球运动员。
1983年——中国羽毛球运动员 鲍春来出生。
1984年——日本演员、声优 镰苅健太出生。
1985年——日本女演员,歌手,模特佐藤宽子出生。
1990年——林吟蔚,台湾歌手。
1990年——徐志豪,香港男子田径运动员。
1991年——邦妮·赖特,英国女演员。
1991年——佐佐木睦美,日本人物设计师、游戏插画家。
1991年——英国演员哈利·波特中金妮的演员 邦妮·赖特出生。
1991年——英国著名男歌手艾德·希兰出生。
更多中文片名:
蝙蝠侠前传2、黑夜之神(香港译名)、黑暗骑士(台湾译名)
更多外文片名: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编剧 Writer:
Bob Kane .....(characters)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story) /screenplay
大卫·S·高耶 David S. Goyer .....(story)
乔纳森·诺兰 Jonathan Nola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Bruce Wayne/Batman
希斯·莱杰 Heath Ledger .....The Joker
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Alfred Pennyworth
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Lt. James Gordon
玛吉·吉伦哈尔 Maggie Gyllenhaal .....Rachel Dawes
艾伦·艾克哈特 Aaron Eckhart .....Harvey Dent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Lucius Fox
埃里克·罗伯兹 Eric Roberts .....Salvatore Maroni
Anthony Michael Hall
Nestor Carbonell .....Mayor
Monique Curnen .....Det. Ramirez (rumored)
Melinda McGraw .....Barbara Gordon
威廉·菲德内尔 William Fichtner .....Bank Manager
纳森·甘宝 Nathan Gamble .....James Gordon Jr.
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rumored)
Vincenzo Nicoli .....Mob Boss
迈克尔·加·怀特 Michael Jai White .....Gamble
Danny Goldring
Chucky Venice .....Gamble's Bodyguard
Chin Han .....Lau (rumored)
Nydia Melroy .....Gotham Judge
*** 人 Produced by:
Benjamin Melniker .....executive producer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 .....producer
Charles Roven .....producer
Emma Thomas .....producer
Michael E. Uslan .....executive producer
Kevin De La Noy .....executive producer
Jordan Goldberg .....associate producer
Karl McMillan .....production associate producer
Scott Mednick .....executive producer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詹姆斯·纽顿·霍华德 James Newton Howard
汉斯·兹米尔 Hans Zimmer
摄影 Cinematography:
Wally Pfister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辑 Film Editing:
Lee Smith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
Nathan Crowley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Kevin Kavanaugh
Simon Lamont
Mark Bartholomew
James Hambidge
Steven Lawrence
Naaman Marshall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
Peter Lando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
Lindy Hemming
视觉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Nick Davis
Paul J. Franklin .....Double Negative
Ian Hunter .....New Deal Studios Inc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阿瑟·安德森 Arthur Anderso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Tom Brewster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UK
Jessica Franks .....additiona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Richard Gray *** ark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allie Anne Har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UK
Brandon Lambdi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ichael T. McNerney .....assistant director
Michael Michae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crowd, UK
Nilo Otero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Gregory J. Pawlik Jr.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tefan Rand .....additiona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编辑本段] *** 发行
*** 公司: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Warner Bros. Pictures Co. [美国]
Legendary Pictures [美国]
DC Comics [美国]
发行公司: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Warner Bros. Pictures Co. [美国] ..... (2008) (USA) (theatrical)
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英国] ..... (2008) (UK) (theatrical)
[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故事从小丑带着手下抢了一家黑道的银行开始,手下们被小丑的伎俩玩弄,开始自相残杀。当晚假的蝙蝠侠试着阻碍黑道与稻草人之间的毒品交易。此时真的蝙蝠侠现身,而后他在战斗中受了伤,让他想重新设计蝙蝠装。蝙蝠侠、高登队长和新的检察长哈维丹特计划将黑帮斩草除根,哈维就能当上公开的英雄。同时布鲁斯发现瑞秋在与丹特交往。
黑帮老大开会讨论如何对付蝙蝠侠、高登和丹特,华裔的黑帮会计-刘告诉黑帮老大,他抢先在丹特所策划的扣押黑钱计划执行前,就将黑道的钱移往香港。小丑突然现身并提议用一半的黑钱,来雇用他杀死蝙蝠侠,遭到黑帮拒绝。
当蝙蝠侠顺利抓住逃回香港的刘并转交给高登后,黑道同意雇用小丑杀死蝙蝠侠。此时小丑向全高谭市宣布,只要蝙蝠侠一天不自首,往后每天都会有人死亡。当小丑暗杀了警长罗伯和审判黑帮的法官等公众官员后,布鲁斯决定自首。在他自首前,丹特先宣称自己就是蝙蝠侠,希望借此引出小丑。小丑中计现身想杀死丹特,却被高登和蝙蝠侠阻止并被逮捕。
蝙蝠侠开始审问小丑,他透露瑞秋和丹特已被带到城市的两端,并放置了两个遥控爆裂物,之间的距离让蝙蝠侠无法同时救他们。蝙蝠侠立即出发去救瑞秋,同时高登和警察去救丹特。但小丑故意将瑞秋与丹特的位置说反,让两人救的对象相反。透过炸弹的掩护,小丑与刘顺利逃出警局。蝙蝠侠即时救到丹特,但丹特被火烧掉了半个脸,被送往医院。高登却没救到瑞秋,让她在爆炸中身亡。丹特因瑞秋的死陷入疯狂。此时小丑来到医院释放了丹特,并说服他必须向警察、黑帮、高登和蝙蝠侠复仇,丹特成为了双面人。
当哈维一一质问并用硬币决定贪污警察和帮派份子的生死时,小丑把一半黑帮的钱和刘一起烧掉。小丑再次向众人宣布他将会统治街道,留在高谭市的市民在夜晚来临时都将受他统治。桥和隧道因为小丑的炸弹威胁而封锁, *** 开始以渡轮撤离民众。小丑已事先在两艘渡轮上放了炸弹,一艘载着民众,另一艘载着囚犯,并告诉两边的乘客,自救的 *** 就是先用他准备的引爆器,引爆另一艘船只。否则,两艘船都会在午夜时被遥控炸毁。
蝙蝠侠锁定了小丑的位置并阻止他炸毁船只。被打倒后,小丑了解蝙蝠侠是不可能堕落腐败的,丹特却不是。小丑已将丹特的狂怒释放出来。蝙蝠侠发现丹特绑架了高登和他的家人,被带到瑞秋死亡的大楼残骸。丹特开始用掷硬币来决定他自己、蝙蝠侠和高登儿子的生死。丹特朝蝙蝠侠的腹部开了一枪。就在丹特决定小男孩的生死前,蝙蝠侠扑倒了丹特,两人摔落到下一层楼,丹特无意识的倒在地上。
蝙蝠侠和高登知道若哈维谋杀警察的事传出去,会让城市混乱且道德沦陷,而这就是小丑的更大目的。蝙蝠侠说服高登,让他扛下这些罪名,已维持哈维的形象。
片尾高登发出了蝙蝠侠的追捕令,敲毁了蝙蝠信号,并给了蝙蝠侠黑暗骑士的称号。
[编辑本段]幕后花絮
幕后 *** :
永远的“小丑”
希斯·莱杰的意外逝世,为《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凭空笼罩了一层悲伤的面纱,而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克里斯托弗·诺兰谈及“小丑”这个角色时,首先声明道,无论是在莱杰生前还是死后,他饰演的“小丑”永远是这部影片更大的亮点,也是人们争相讨论的焦点,诺兰表示:“莱杰带给这个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体验,黑暗的性格来源于悲伤的过去,诡异中带着幽默。在莱杰的诠释下,‘小丑’不仅仅是一个银行抢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动机其实还在于根深蒂固的无 *** 主义……我和莱杰曾就这个角色聊过很多,还一起为剧本做过最后的加工,并达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识:正是由于现在的社会处于一种混乱的无 *** 状态,所以才出现了像‘小丑’这种单纯地只想伤害别人的邪恶代表。”
影片的服装设计师林迪·海明谈到“小丑”的服饰时,表示自己一直在寻找他为什么会把自己打扮成这样的原因,最初得出来的结论是,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模样……那么,又是什么促使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小丑”的自我呢?克里斯托弗·诺兰说:“这也是在利用滑稽的表演掩饰性格的一种方式,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挖掘出这个角色更加深层的现实主义特色。我们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对于这个角色来说,打扮成‘小丑’,算得上是某种程度上的生命火焰华丽的再现。”
其实在 *** 《蝙蝠侠:开战时刻》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询问过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否有拍摄续集的可能性,可是他的回答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模棱两可,因为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确切的答案,诺兰说:“当时心里确实没谱,可以说,正是在定义‘小丑’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的过程中,我才下定了执导续集的决心。在上一集故事的结尾处,我们简单地预告了一下‘小丑’出现的可能性,随后我的弟弟乔纳森·诺兰和大卫·S·高耶也加入到编剧的行列当中……其实坐在那里仔细思考一些和‘蝙蝠侠’有关的问题,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如果失去力量,‘蝙蝠侠’会变成什么样?当‘小丑’之一次露面时,他的出场应该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希斯·莱杰所饰演的“小丑”很大程度取决于原著漫画,其外部特征看似像极了由艾德·布鲁巴克创作的那个特殊版本,克里斯托弗·诺兰表示:“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还真不如大卫·S·高耶,他对所有原著漫画的知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地步,所以我们真的是根据以前对漫画的记忆,然后创造出了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小丑’的。在磨合剧本的过程中,我们不停地研究这个角色在漫画历史上的演变,希望在视觉表相上,可以尽量制造出属于自己的标志性特色,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莱杰赋予‘小丑’的行为举止的基础上的。在影片正式开拍之前我就曾对高耶说过,通过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必须可以唤回那些被深埋掉的记忆,也就是从原著漫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那一部分……这是我们从《蝙蝠侠:开战时刻》开始就一直贯彻执行的理念。”
克里斯托弗·诺兰同时也认为,“蝙蝠侠”的故事是永远都不会有终结的一天的,他说:“当你看过之一部影片之后,就会彻底地明白这个故事不得不继续下去,而我之所以同意拍摄它,是因为我恰好想到了一个不错的故事点子,而且也知道如何延续之前的传奇。其实对于这种大 *** 来说,续集拍摄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你有了更多的预算,制造了更宏大的场面,可是本质上,你仍然只是在不断地重复着之前的那个自我……由于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一直在避免犯下相似的错误。”
有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保证,所有从《蝙蝠侠:开战时刻》回归到续集之作的人,包括演员和工作人员,个个都是怀着兴奋的心情的,诺兰继续说:“直到我们所有人都就位之后,我才体会到其实 *** 续集也是一件非常伟大的工程,因为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所有的角色,包括以前的和新加入的,期待着能让他们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之一时间就能打动观众。”
相对于其他超级英雄电影,《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在配角的选择数量上确实可以归类到庞大的范围当中了,但与原著漫画一对比,你就会发现这个数字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克里斯托弗·诺兰说:“我们改变了漫画中的一些角色,甚至包括他们的性别……这是我们的改进手段之一,因为我们阅读了所有的漫画,所以只能从中摘录出我们需要的元素,然后根据故事的发展,看看如何改变
花絮:
·休·杰克曼、莱恩·菲利普、列维·施瑞博尔和乔什·卢卡斯都曾公开表示对检查官哈维·登特这个角色很感兴趣。
·为了给大家逗闷子,服装部特别 *** 了一套有奶头的“蝙蝠侠”衣服,他们还告诉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这就是真正的戏服。由于贝尔在影片开拍之前早就看过设计图纸,所以他立刻就明白了这只是一个小玩笑而已,即使如此,他仍然将有奶头的戏服穿上,摆了很多pose供大家拍照。
·克里斯托弗·诺兰有一个名叫罗里的儿子,而影片曾使用过的一个假名字即来源于此--《罗里的初吻》(Rory's First Kiss)。
·最初曾有传言“企鹅先生”将会出现在这部影片中,而鲍勃·霍斯金斯就成了影迷票选出来的最合适扮演者。霍斯金斯也表示,自己非常愿意饰演这个角色,而且很期待能够与克里斯托弗·诺兰一起合作,并称他为“梦幻导演”。随后,诺兰却声明自己并没有启用“企鹅先生”的想法,他觉得这个角色出现在这里不太合适、有点牵强。
·在希斯·莱杰得到角色之前,罗宾·威廉斯、雷奇·哈尔米(Lachy Hulme)、保罗·贝坦尼和亚德里安·布洛迪都曾表示,自己对饰演“小丑”很感兴趣。
·因为凯蒂·霍尔姆斯在《蝙蝠侠:开战时刻》中的出色表现,《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决定继续邀请她来饰演雷切尔·道斯这个角色,同时还将她的片酬大幅度提高,可霍尔姆斯却以“时间有冲突”为由,拒绝了这个邀请。
·作为1940年创作出“小丑”这个角色的漫画大师之一,杰里·鲁宾逊(Jerry Robinson)以顾问的身份出现在了电影片场,因为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就是遵照了鲁宾逊最开始在漫画中为其拟定的形象。另外,罗宾逊一起 *** 《蝙蝠侠》漫画的合作伙伴鲍勃·凯恩(Bob Kane),也曾以顾问的身份出现在1989年的《蝙蝠侠》中。
·在玛吉·吉伦哈尔正式取代凯蒂·霍尔姆斯饰演雷切尔·道斯之前,瑞秋·麦克亚当斯和艾米莉·布朗特都曾被传会得到这个角色。
·为了能够更好地诠释“小丑”,希斯·莱杰独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间里待了一个月的时间,分析这个角色的心理状态、姿态和声音--他发现声音是最难模仿的。另外,莱杰还开始写日记,记录的都是他在这一个月体会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觉,以方便他在拍摄的时候备用。莱杰还看了艾伦·摩尔(Alan Moore)创作的漫画系列《蝙蝠侠:致命的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和《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并从1971年的影片《发条橘子》中的亚历克斯以及已经去世的摇滚明星席德·维瑟斯那里借鉴了许多个性特征。
·克里斯托弗·诺兰表示,1995年的《盗火线》对这部影片的影响是最深远的。
·这部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摄出来的,对此克里斯托弗·诺兰已经期盼了整整15年时间了,即使是现在,他也希望有机会可以用IMAX拍摄一部完整的电影。诺兰用IMAX拍摄了影片中的4组主要动作系列场景,而且还拍了许多静态的戏剧性时刻,绝对能够让观众的视觉体系得到更高端的享受。
·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当班的时候,都会来到片场,在影片中客串高谭市的警察。
·2008年1月22日,希斯·莱杰的意外死亡引起了大家对这部影片的很多猜测,同一天,华纳公司发表了一个声明,表示莱杰已经完成了他所有的拍摄工作,影片也进入后期 *** 了,因此,“小丑”将会是莱杰生前最后一次在电影中完整呈现的角色。
·艾伦·艾克哈特在影片中饰演检查官哈维·登特,他将这个角色描述成“与‘蝙蝠侠’来自于同一个世界,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与“黑暗骑士”相对应的,哈维就是高谭市的“光明骑士”。而艾克哈特在分析这个角色时,所面对的更大挑战就是如何在相似性与对比中寻找平衡,还要给人一种与“蝙蝠侠”相似、却又完全对立的矛盾感觉,于是,艾克哈特决定为了自己的角色学习人格分裂学。
·“蝙蝠侠”的真身布鲁斯·韦恩在这部影片中将会有一件全新的蝙蝠衣,与2005年的《蝙蝠侠:开战时刻》中的装备相比较,改进了不少,这让克里斯蒂安·贝尔穿起来也舒服许多,使他在表演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新款的蝙蝠衣是由200个独立的橡胶、玻璃纤维、金属网丝和尼龙碎片组建而成的,里面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剪裁工艺,然后再加上非常有弹性的皮带进行固定,这样贝尔穿起来可以显得更合身。后面的斗篷则是以摩托车的安全帽为基本设计理念的,在脖子的接缝处完全断开,这样贝尔可以随意地上下左右摆动他的头。另外,还有白色的目镜,那是“蝙蝠侠”在进行声波定位时使用的。
·服装设计师林迪·海明(Lindy Hemming)对照“小丑”的面部特征和个性,同时也从反传统文化的流行大师皮特·多赫提和“朋克之父”伊基·波普的风格中吸取某些灵感,尽量避免让“小丑”的服饰看着像是一个游民,但又得让它尽量破旧且邋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个角色尖锐、神经质的一面。
·在拍摄影片开头部分、伦敦巴特西发电站冲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时,火光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恐慌,他们一致认为有人对这个已经被废弃的发电站实施了恐怖袭击。
·在影片中饰演市长的内斯特·卡博内尔(Nestor Carbonell),曾在由漫画改编而成的真人电视剧《The Tick》中饰演“蝙蝠曼纽尔”,算是一个对“蝙蝠侠”进行恶搞的角色。
[编辑本段]精彩对白
The Joker: Starting tonight... people will die. I'm a man of my word.
小丑:今晚开始……人们将会死去,我是个说话算数的人。
Bruce Wayne: I knew the mob wouldn't go down without a fight. But this is different. They crossed the line.
Alfred Pennyworth: You crossed the line first, sir. You hammered them. And in their desperation they turned to a man they didn't fully understand. Some men aren't looking for anything logical. They can't be bought, bullied, reasoned or negotiated with. Some men just want to watch the world burn.
布鲁斯·韦恩:我知道暴徒是不会束手就擒,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他们越线了。
阿尔弗雷德·帕尼沃斯:先生,是你先越线的,你压迫了他们。在绝望中,他们转而去对付一个他们不了解的人。有些人身上,就是找不到任何逻辑可言,他们不能被收买,也不会被恐吓,说服或者谈判,这些人,惟一想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被摧毁。
Bartender: Dent! I thought you were dead!
Harvey Dent: Half...
服务生:登特!我还以为你已经死了!
哈维·登特:半死不活……
Harvey Dent: Rachel's told me everything about you.
Bruce Wayne: I certainly hope not.
哈维·登特:雷切尔告诉了我有关你的一切。
布鲁斯·韦恩:我不希望如此。
Gotham National Bank Manager: The criminals in this town used to believe in things. Honor. Respect. Look at you! What do you believe in? What do you believe in!
The Joker: I believe what doesn't kill you simply makes you... stranger.
高谭市国家银行经理:这个城市的罪犯有信仰,他们相信荣誉,还有尊敬。看看你!你的信仰是什么?你相信什么?
小丑:我相信,那没杀死你的东西会让你变得……怪异。
The Joker: [to Batman] You've changed things... forever. There's no going back. See, to them, you're just a freak... like me!
小丑(对蝙蝠侠说):你已经改变了……永远,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看,对于他们来说,你不过是一个怪胎……就像我一样!
Mayor: [regarding The Joker] What do we got?
Lt. James Gordon: Nothing. No name, no other alias. Clothing is... custom. Nothing in his pockets but knives and lint.
市长(谈及小丑):我们对他了解多少?
詹姆斯·戈登警官: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名字,没有别名。衣服……是戏服的,口袋里什么也没有,除了刀就是纱布。
Bruce Wayne: People are dying. What would you have me do?
Alfred Pennyworth: Endure. You can be the outcast. You can make the choice that no one else will face - the right choice. Gotham needs you.
布鲁斯·韦恩:人们在面临死亡,你想让我做什么?
阿尔弗雷德·帕尼沃斯:忍耐,你已经成为被排斥的人了,你可以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是正确的选择,高谭市需要你。
The Joker: It's all... part of the plan.
小丑:这都是……计划中的一部分。
Alarm Guy: So why do they call him "the Joker"?
Safecracker: I heard he wears makeup.
Alarm Guy: Makeup?
Safecracker: Yeah, to scare people. You know, war paint.
惊慌的人:那么你们为什么叫他“小丑”?
窃贼:我听说他化着妆。
惊慌的人:化妆?
窃贼:对,为了吓唬人,你知道,就像战妆。
Harvey Dent: 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
哈维·登特:要么你就像一个英雄一样死去,要么就活着,直到看着自己变成了一个恶棍。
Harvey Dent: The night is darkest just before the dawn. And I promise you, the dawn is coming!
哈维·登特: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我向你保证,黎明很快将到来!
The Joker: Where do we begin? A year ago, these cops and lawyers wouldn't dare cross any of you. I mean, what happened?
Gamble: So what are you proposing?
The Joker: It's simple: Kill the Batman.
小丑:我们从哪儿开始?一年前,那些警察和律师还不敢拿你怎么样呢,我是说,发生了什么事?
盖伯尔:那么你的建议是什么?
小丑:很简单,杀了“蝙蝠侠”。
why so serious?
干嘛这么严肃?(小丑的口头语 当他用刀挖人的嘴角的时候的台词)
[编辑本段]票房情况
据华纳影业公司的最新数据,今年暑期巨片《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上周末再收875万美元,已于周日堂堂卖过五亿大关,成为北美电影史上第二部突破五亿美元票房的电影,总票房仅次于1997年的《泰坦尼克》(Titanic)。
目前,这部“蝙蝠侠”系列片,已经在美国国内总收入高达5.024亿美元。达到这一成绩,《黑暗骑士》只花了45天。这是当年《泰坦尼克》拿到五亿美元所花时间的一半(91天)。
现在,它已经是“一片之下,万片之上”,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最卖座的电影,——如果不把通货膨胀因素算在内的话。《泰坦尼克》依然以6.008亿美元的北美票房总收入傲视群雄。根据进入影院的人数,和现在高涨的票价,《黑暗骑士》必须拿下9亿美元才能与当年的这条“永不沉之船”相提并论。
虽然《黑暗骑士》以最快的速度打破了众多影史记录,但业内人士认为,它的最终票房将锁定在5.5亿美元左右,终究是不可能击沉《泰坦尼克》的奇迹。连华纳影业公司发行部的高管丹·费尔曼(Dan Fellman)都表示,他只期望《黑暗骑士》的最终国内票房拿到5.3亿即可。
“我一直在提高我的预估数字,因为它的持续票房生命力超出了预期。”费尔曼说。
《黑暗骑士》将有望在美国劳工节期间,攀升至5.05亿美元。它的大卖,让今年好莱坞暑假档的电影总收入达到了42亿美元,以℡☎联系:弱的差距超出了去年暑假的41.8亿的同期记录。
《黑暗骑士》也连续第四周在海外票房榜上称霸,目前它的海外总票房已达4.17亿,全球总票房为9.194亿美元,超过十亿大关,指日可待。
《黑暗骑士》主要票房记录一览:
1. 更大规模开画:4366家影院(超过《加勒比海盗3》的4362家);
2. 更大午夜首映:从3,040家影院收入1848.9万美元(超过《星球大战前传3》2005年从2915家影院收入的1690万美元);
3. 更大IMAX巨幕影院午夜首映:64万美元;
4. 史上更高单日票房收入:6716万美元(超过2007年《蜘蛛侠3》创造的5984万美元);
5. 史上更高首映周末票房收入:1.548亿(超过2007年《蜘蛛侠3》创造的1.51亿美元);
6. 更高IMAX巨幕影院首映周末票房:94家影院获621万美元;
7. 更高周日票房:4359万美元(超过2007年《蜘蛛侠3》创造的3993万美元);
8. 最快突破两亿美元:五天;
9. 史上更高第二周末票房收入:7516万美元(打破《怪物史莱克2》的7217万美元);
10. 最快突破三亿美元:10天;
11. 全球IMAX影院总收入最快拿下2000万美元大关:11天(超过《哈利·波特5》的16天);
12. 最快突破四亿美元大关:18天;
13. 成为北美史上第二最卖座电影(影片上映第30天,超过之一部《星球大战》的4.66亿美元);
14. 8月31日票房成绩卖过五亿大关,仅用45天。
[编辑本段]官方网站
还记得那一句“火箭发射,升空啦!”吗?可惜,现在的休斯顿火箭队更像是...
本文摘要:如何评价詹姆斯生涯首次输掉季后赛首轮第一场比赛〖One〗...
提起NBA,谁能不想到那段令人血脉喷张的时光?尤其是我们心中永不磨灭...
说到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除了满场的热血和精彩绝伦的扣篮,...
本文摘要:詹姆斯职业生涯共有多少次绝杀?〖One〗勒布朗·詹姆斯职...